行业资讯:中国轮胎行业现状深度分析
一、轮胎概述
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作为汽车产业重要配套产业的轮胎行业,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轮胎工业实现快速增长,自2006年以来稳居世界最大轮胎生产国和橡胶消费国,轮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中国交通运输、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不断发展,轮胎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望继续提升。
按结构设计划分,分为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按有无内胎,分为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又称原子胎或真空胎);按用途划分,分为汽车轮胎(含轿车及轻载(轻卡)胎、载重胎)、工程机械轮胎、农用轮胎、工业车辆轮胎、力车胎、摩托车胎和航空轮胎等。
二、轮胎行业需求端分析
1、轮胎需求偏刚性
轮胎需求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增量车轮胎配套需求,二是存量车轮胎替换需求,替换市场销量占轮胎市场70%以上,主要受益于汽车保有量提升,长期需求有支撑,且相较于下游汽车行业需求偏刚性。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轮胎销量达到17.85亿条,其中半钢胎配套需求4.17亿条,替换需求11.56亿条;全钢胎配套需求0.47亿条,替换需求1.65亿条,整体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
2、汽车保有量稳定增长带动轮胎替换需求,国内千人保有量有较大空间
在替换市场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汽车保有量稳步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由2010年的0.9亿辆增长至2023年3.36亿辆,CAGR为10.6%,然而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相较发达国家仍处低值,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25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3、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带动轮胎等汽车配套需求
配套市场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纯电动或者混动车型比传统车辆更重,提速快,轮胎的磨损消耗更快,从而置换周期相较于传统汽车更短。并且,不同车型的配套胎和替换系数有所差别,如轿车平均配套5条胎,载重车平均配套11条胎;在替换市场,每辆轿车每年需替换1.5条轮胎,工程机械与载重机械的替换系数高于轿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售后市场,将会进一步拉动替换市场轮胎需求量的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比例整体亦持续抬升,2024年4月已达36%。目前,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渗透率仅6%。
轮胎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全球轮胎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在全球轮胎企业75强排行榜中,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家公司长年排名三甲,被公认为是世界级轮胎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15.1%、14.2%和9.6%,累积占全球轮胎市场份额的39%,属于全球轮胎市场第一梯队;杭州中策、三角轮胎、玲珑轮胎、赛轮轮胎、双钱集团、风神股份等在全球轮胎行业75强上榜企业,系国内轮胎厂商主要代表,处于第三梯队。
而近几年来,由于海外资本开支增长缓慢,我国国产胎企市场份额占比持续上升。根据相关资料可知,2022年全球轮胎75强中中国大陆企业占31家,较2009年的22家增加9家;中国胎企销售额占全球比例为14.8%,国产胎企逐渐成为全球轮胎市场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机遇来临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我国轮胎行业面临产能相对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除了国内因素之外,近几年多个国家制裁中国轮胎产业,海外多国关税限制我国轮胎出口,尤其是美国和欧盟这两大全球轮胎消费地区陆续对我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直接削弱我国轮胎在直接出口方面的高性价比优势。最严重的是,美国实施的“双反”措施,导致我国向美国和欧盟出口的轮胎数量显著减少。据海关总署,2022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轮胎4215万条,较2013年出口量减少逾4500万条;向欧盟27国+英国出口全钢胎数量18.1万吨,较2017年(限制前)减少19.3万吨。
但是,美国市场对进口轮胎需求仍然较高,而东南亚等地区接替中国成为美国轮胎市场的核心供应来源。因此,在中国轮胎被双反的过程中,“出海”是破解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国内胎企可以通过将产地转移至东南亚生产来规避贸易风险。
除了上述破局之法外,国产轮胎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突破+生产智能化、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助力企业破局。例如,在技术与生产方面,企业应该不断重视技术研发,有效应对外资一线品牌技术壁垒。同时,国产胎企还可以通过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布局智能化生产,对制造工艺和流程的把控能力增强,缩小与国际先进品牌在制造技术方面的差距。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仅供行业内人士学习交流之用途,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近期知名轮胎生产商委托出售未使用的Nakata三螺杆橡胶挤出机和KOBELCO双螺杆辊头挤出机